科技与人才双核驱动 校企深度融通助推粮食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财经5月22日讯(记者 李春晖)科技兴粮、人才兴粮,科技与人才是新时代粮食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双核”驱动力。而粮食行业的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离不开科研院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2018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于5月21日在武汉会场举行了一系列科技、人才对接活动,使科研院校与产业界联系更加紧密,为粮食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输送畅通了渠道。

“粮食行业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协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表示。

科技对接:产学研结合提高粮食科技贡献率

古语说“湖广熟而天下足”,湖北以“鱼米之乡”著称,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10个粮食净调出省之一,多年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5月21日上午,“全国粮食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活动”在武汉轻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10家科研院所和25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三对接”活动,以此拉近科技供需双方距离,促进科技与经济、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武汉轻工大学是全国最早培养粮食行业专门人才的学校。

据悉,活动当天共有23项粮食科技创新合作项目达成签约,合作金额7000余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一直是我国粮食行业的“老大难”问题,科研机构服务企业科技需求的作用发挥不够,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贡献率不高。

在5月21日下午举行的科技兴粮人才兴粮工作座谈会上,张务锋表示,要在“融通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即实现科学和技术、科技和经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融通,强化协同发力,消除“孤岛”现象。

“粮食行业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协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张务锋称,“力争到2022年,粮食科技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粮油储藏技术保持国际领跑地位,‘并跑’技术有所增加;取得国家科技奖或省部级一等奖的粮食科技成果30项以上,推广应用重大科技成果20项以上。”

建立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兴起的科技组织形式,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组建的战略联盟数量连续十年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500强企业平均每家拥有60余个联盟关系。

张务锋提出,各地要坚持市场和和产业化导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一批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持续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国良/摄)

人才对接:为行业提供创新“源动力”

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科技人才在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但是在粮食行业,粮食科技人才的“家底儿”还比较“薄”。“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缺乏是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张务锋表示。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张务锋表示,要面向各级科技计划和重大粮食科研项目主要承担人员,选拔国家和省级粮食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建成一批由领军人才领衔、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团队;要优先从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推荐两院院士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而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也是粮食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张务锋提出,对优秀的青年人才,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观念,敢于让他们主持重点科研项目、担任重要学术职务。要遴选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他们自主选题开展创新研究,优先推荐参评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成绩突出的要大张旗鼓奖励、重点倾斜支持。

此外,技能人才短缺也是我国粮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使得企业难以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的需要。“目前,粮食行业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0%,与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2020年达到28%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与日本的40%、德国的50%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张务锋称。

张务锋提出,要努力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力开展粮食职业技能培训,精心组织“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扎实搞好职业技能鉴定,吸引更多职工进入高技能人才队伍。

5月21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湖北省武汉市举办首次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院校和企业对接人才供求信息;创新合作形式,成立全国粮食行业职教集团联盟,全面深化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结合,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粮食行业高素质人才。

科技与人才是粮食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两翼”。“站在新的起点,做好新时代粮食流通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加渴求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张务锋表示。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