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

李得天

李得天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孙理文/图

    11月6日,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该奖的获得者均为促进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科技工作者,该奖是我国科技界很有份量的一个奖项。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10所)科技委主任李得天研究员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中国航天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李得天长期以来扎根于我国西北的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在真空计量的方面开拓创新、不断前行,用30年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另辟蹊径的自主创新之路。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而且还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为我国国防科技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从小立志于航天事业

    上中学的时候李得天就很喜欢物理这门课,尤其是对牛顿三大定律特别感兴趣,1981年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进入大学之后,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李得天接触到不少与航天密切相关的知识,这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觉得航天事业非常神圣,同时也很神秘,心中对航天工作充满了渴望。后来他无意中得知兰州有个510所,这个所就是专门开展与航天工作有关的科研单位,于是李得天下定决心要进入这个在当时并不对外公开的“神秘单位”。后来,他了解到510所每年都会招收研究生,但是考研科目中有一门科目为真空技术,而当时全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个专业。李得天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为了能进入510所,从事自己喜爱的航天事业,他决定自学该专业。于是,他到图书馆专门借了《真空技术》这本书自学,从此,学校的图书馆多了一个每天都在埋头苦读的身影。

    1985年李得天如愿考入了510所,成为了该所的一名研究生,实现了自己从事航天工作的愿望。“愿望实现了,我很高兴,同时很幸运的是我能在510所这个高水平的平台上从事科研工作。”李得天满怀感慨地告诉记者。

    30年的科研工作中,李得天和他的科研团队完成了从我国首台超高/极高真空校准装置,到我国首台空间用双通道磁偏转质谱计、正压漏孔校准装置等多台(套)国家或国防最高真空计量标准和测试仪器的研发和设计工作。尤其是2016年1月9日,由李得天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高精度微小气体流量测量新技术及应用”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这是国家对基础研究的认可。”获奖之后的李得天如是说。该项目中,他带领团队攻关克难,解决了航天、核工业等领域对微小气体流量的精确测量难题,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建立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

    超高/极高真空校准一直是真空计量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建立我国自己的超高/极高真空计量标准刻不容缓,以满足对月球表面、行星际空间、恒星际空间真空环境探测的需求。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真空一级计量站领头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得天就义无反顾地带领着团队向着这一目标奋进。“在此期间我们去过日本和欧洲掌握了该项技术的国家,希望可以通过交流学到该技术。之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液氦冷冻、液氮保护等低温手段获得极高真空,但是这样的标准装置结构复杂、测量不确定度大、运行成本也比较高,而且外国对我们也进行了技术封锁,所以我们决定通过自己的能力来得到中国的超高/极高真空校准。”

    配套条件差、关键设备缺乏、可借鉴的经验极少……尽管我国极高真空计量研究因起步较晚,困难重重,但李得天也没有丝毫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向极高真空计量的顶峰迈进。他告诉记者,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和条件,他跑遍了周围大大小小的研究所,翻阅了无数资料,经过多次试验,创新性地提出了室温抽气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在室温下获得了极高真空,该方法被命名为分流法校准超高/极高真空校准方法。同时,利用分流法校准超高/极高真空和室温抽气获得极高真空的技术方案,李得天和他的团队最终突破了超高/极高真空校准领域的技术瓶颈,实现了技术途径的整体创新,自主设计研制成功我国首台超高/极高真空标准装置,将我国真空校准能力的下限首次延伸至10至10Pa的极高真空范围,及时为我国月球探测、受控核聚变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计量保障服务。

    这一创造性成果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相关论文在真空科学领域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后,出版当月便在统计的下载量最多的20篇论文中位列第三。2012年,欧洲发布的计量研究规划将极高真空计量列为今后发展的重点,而李得天的这项工作也被作为重要参考依据。相关成果还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核心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为航天事业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也深有感触,我觉得现在的科研创新是‘越来越难’了。这个‘难’并不是科研创新的过程和经历,而是现在要想真正的做到科研创新,就再不能像以前一样跟在别人后面搞科研,不能去研究一些前人研究过的东西,而是自己真正地去做从来没有过的科研创新。同时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对科技创新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力要求越来越强。”李得天说。

    30余年的科研工作中,李得天在真空以及航天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因此2015年7月,国际宇航科学院官网公布的当年新当选的院士中李得天的名字赫然在列,成为了甘肃省第一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选入宇航科学院的院士均是各国空间和航天活动的先导,可以说是国际宇航界极高的荣誉。“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北斗之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我国第一代宇航员杨利伟均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除了自己本身的科研工作之外,李得天还非常注重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2015年5月,他和几名同事编著的《载人航天与太空旅游》一书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李得天告诉记者,《载人航天与太空旅游》全书22万字,经过近两年的时间编写而成,是我省近十多年来出版的第一本主要面向青少年的航天科普图书。

    李得天告诉记者,这本书主要抓住了太空旅游这一新的、容易引发青少年兴趣的热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介绍了飞向太空的“航班”,太空中的“旅馆”,并带领读者“体验”了进入太空要经历的超重、失重等现象,讲述了太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从而为以青少年为主的广大读者了解载人航天和太空旅游、开启通往神秘太空的“梦想之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知识通道。

    谈起编写这本书的初衷,李得天告诉记者,“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终将由他们主导。但国内面向青少年的航天科普读物却凤毛麟角,我希望能通过编写这样一本书,能传播一些基础航天知识,让青少年燃起对航天的兴趣,将来有兴趣投身我国的航天事业。而且我一直认为,科技工作者绝对不能看轻科普,只有做好科普,国家的科学事业才能后继有人。”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