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天气等短期因素未改物价总体稳定局面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 题:天气等短期因素未改物价总体稳定局面

王希、王宇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数据,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回落。业内人士分析,食品价格涨幅收窄是CPI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

统计显示,7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8%,低于6月份3.7%的涨幅。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1%,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14个百分点。

环比数据反映当期价格变动更灵敏。7月份,我国CPI环比由6月份的-0.1%转为上涨0.2%。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居民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涨跌互现”,驱动CPI环比上行与下行的力量并存。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介绍,7月份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强降雨致使部分地区鲜菜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同时暑期因素导致飞机票、旅行社收费等部分服务价格季节性上涨;与此同时,猪肉价格环比连续上涨3个月后在7月份转为下降2.1%,鲜果和蛋价格环比也持续下降,降幅分别为1.9%和1.5%,上述三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称,洪涝灾害等因素短期内对CPI有一定的抬升作用,不过从可预见的市场与天气因素看,下半年CPI总体运行将趋于平稳,部分食品价格存在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物价涨跌直接关系百姓荷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CPI数据,一些消费者却觉得离自己“有点远”。

“听上去CPI总是百分之一点几、二点几,可是你到超市看一看,生活成本真是越来越高。”在北京市和平里一家菜市场购物的王女士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对于物价数据与百姓感受不一致这个老话题,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分析说,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CPI认识仍有误区;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以消费、服务业为主,CPI统计亟待改革完善。

CPI是一种加权平均数,也是度量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随着时间变动的相对数,既不反映单个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化,也和物价的绝对水平是两码事。

事实上,尽管相对涨幅有高有低,但近年来我国物价绝对水平总体上保持了上涨态势,其中部分生活必需品价格已处于相对高位,加上人口红利弱化与服务消费需求“井喷”叠加作用下服务价格不断上涨,一、二线城市楼市升温,普通消费者感觉生活压力较大也就不难理解。

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个体与总体差异、地区间差别、比较标准不一致以及统计数据的时滞问题,也是造成CPI数据与百姓感受不同的主要原因。

例如,从全国范围看,7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3.8%,而在安徽、湖北、河北、北京等受强降雨影响较大的地方,鲜菜环比涨幅分别达到了16.2%、14.3%、13.3%和12.8%,这些区域的消费者对菜价上涨的感受显然要更加突出。

不过,如何进一步提高CPI数据质量,使之更贴近百姓生活,让老百姓接受,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今年我国CPI数据开始以2015年为新一轮对比基期,此次基期轮换把养老服务、课外教育等列入了调查商品服务篮子,相关权数构成也有调整。例如,与上轮基期相比,本轮基期的食品烟酒权数下降3.4个百分点,居住权数上升2.2个百分点。

蔡志洲说,这种调整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他认为,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服务消费日益增长,而食品占消费总体的比重不断下降,应考虑进一步降低食品在CPI调查中的权重并加大居住类价格所占比重,使CPI数据能更及时准确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新变化和物价的实际变动。

   微博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空间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