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中国“北斗”新气象

资料图: 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 中新社发 黄增光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中新社长沙5月20日电 (记者 张素)第七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日在长沙落幕。综观本届年会,北斗系统及产业呈现出一些新气象。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地面收到北斗卫星或其他导航卫星的信号精度约为5—10米,差分增强系统是提高精度的重要手段。

年会期间,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体研制的国家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负责该系统全国“一张网”建设。千寻位置CEO陈金培说,目前已完成近600个卫星导航参考站建设,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使北斗定位精度达到亚米级。“从站网覆盖面积和支持用户数量来看,这已是全球最大地基增强系统。”他说,预计将在2016年底再建600个参考站。

在星基增强服务系统方面,北京合众思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继2015年6月推出“中国精度”后,新发布中国首款高精度星基增强基带芯片“天琴”及定位接收机。星基增强系统可以通过L波段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向全球播发差分数据,在海洋、沙漠等地基增强网信号难以覆盖的区域具有优势。

备受关注的还有北斗全球系统关键技术“星间链路”。该技术好比连接卫星与卫星的“太空桥梁”,具有星间测距和星间通信功能。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杨俊表示,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在轨验证,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了“一星通、整网通”。

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总产值已达1900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北斗系统贡献率约30%。但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专家聚焦产业内部“小、散、乱”的现状。比如,500多家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收入总和仅是高通公司的60%—70%。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卫星导航中心研究员杨元喜指出,中国有成千上万家与北斗导航相关的企业,各地为实现经济转型目标也都在布局北斗产业,但若没有合理的规划,其结果就是盲目竞争和低水平重复。

杨元喜说,需要采用“滴灌”方式精准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让北斗系统及相关企业逐步走向全世界。

北斗星通董事长周儒欣表示,未来6年将是北斗产业整合的高峰期,有望形成3—5个有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近几年,北斗星通收购了一批企业,2015年销售收入已超11亿元。从整个行业来看,并购进程也在加速。

2016年2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大基金”)入股北斗星通得到官方审批,逾16亿元的投资资金将用于北斗芯片研制、基于云计算的定位增强和辅助平台系统研发以及产业化项目。

“大基金布局北斗产业,既是响应国家战略,也是支持自主芯片,还是看中北斗产业较好的商业回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人高松涛说,除投资北斗星通,未来还将以间接子基金方式支持其他北斗企业。

规范北斗技术及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也呼之欲出。冉承其说,《卫星导航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将确立北斗系统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地位,推动北斗系统在国家各领域的应用。周儒欣希冀北斗应用在中国成为“标配”,更多的北斗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完)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