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要讲求“精”“准”“优”

我本人是搞卫星导航定位的,是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虽说之前参加过多次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但涉及农业的,这还是第一次。以前,我对农业科技园了解得不多,因此,一拿到调研主题,我便开始了“恶补”,而9天深入实地的调研,让我对农业科技园区和扶贫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更为深入的认识。

陕西和甘肃都是西部省份。西部农村的基本情况是:自然条件相对落后,天气干燥缺水,经常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土壤质量差,交通条件差,可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相对南方要少得多、单调得多。由于西部城市经济也相对落后,因此,其对周围农村的覆盖效应和拉动效应差,造成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应该说,西部农村科技园在扶贫方面的效应还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农业科技园具有相对高投入的特点,在高水平、有责任心的农业专家的精心扶持下,已经促使部分贫困农民暂时脱贫,而且对特定农业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其次,农业科技园对局部村落也具有带动作用,可以带动一个村落短期脱贫。此外,农业科技园还推动了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推广,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后续农村发展、规划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农业科技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比如,科技园区局部带动效应明显,但大区域带动覆盖效应有限,附加值不高——可以脱贫,难以致富;再比如,现有科技园区不易大范围推广——品牌效应相对较差、产品市场适应性差、销售渠道不畅。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我还发现目前特色科技园区相对少,“同志式”的科技园区较多;自发式科技园区少,投资拉动式的园区多。要知道,缺少贫困户的主动性的科技扶贫,很难真脱贫。靠投资拉动的短期脱贫,很快又会出现返贫现象。

在我看来,要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扶贫作用,做到精准扶贫,园区的顶层设计是个大问题。精准扶贫,首先要强调“准”,然后要强调“精”,最后要强调“优”。

强化扶贫的需求效应———解决“准”的问题。只有将“科技扶贫”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扶贫才能准确。扶贫的“准”还要求找准扶贫的科技项目,使其适应当地农民的可持续脱贫。同时还应注意区别贫困农民的扶贫需求与介入扶贫的公司的发展需求,将二者结合是“准”的最高境界,实现“扶真贫”。

强化扶贫的特色设计、因地制宜———解决“精”的问题。扶贫只有结合地方特色,而不是介入扶贫的科研机构的特色或产业集团自身的特色,这类扶贫才能“接地气”。需要合理平衡“扶贫企业”和“贫困农民”的收益,最佳受益人不应该是某个企业(企业受益,但不应该是主体),而是贫困农民,实现“真扶贫”。

强化扶贫的优化设计——解决“优”的问题。“优”体现在扶贫科技园区带动性强、覆盖面广、受益者众、扶贫率高、返贫率低。因此,扶贫科技项目要合理配置,尽量形成产业链条,这样的科技扶贫才能实现“可持续”。靠政府投资拉动的扶贫项目,很难持久,很难解决“扶真贫”和“真扶贫”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技扶贫的整体优化应该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和科技扶贫项目组共同商讨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是,大多数扶贫项目单一,而且具有一定盲目性。如某地区引“红提栽培”赚钱,于是十里八乡都种红提,造成了红提滞销,价格显著下降,利润大量缩水,甚至造成科技园区的企业难以为继,相应贫困户重新返贫的现象。此外,大量栽培灌木果林,由于从栽培到大面积收益一般需要2-4年,一旦出现问题,出现产能过剩,转型将十分困难,易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造成再次致贫。

俗话说,扶贫要扶本。我们在解决好上述问题之外,还应强化“贫”根的分析与治理,解决“治本”的问题。首先,解决贫困农民的“观念”,鼓励勤奋致富;其次,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文化,科学经营土地,科学施种;再次,鼓励抱团致富,发挥配套经营、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优势。将“科技”扶贫与“人才”扶贫相结合,共同促进本地农民脱贫。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