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城县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山旮旯里的致富领路人

山旮旯里的致富领路人

——忻城县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见闻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卢彬彬 罗 侠 通讯员 蓝艳青 黄雪兰

“石头缝里难种茶”,这是忻城县大石山区茶业不发达的原因。今年,该县马泗乡却诞生了该县第一个茶园——龙图村茶园。3月,该茶园第一批春茶采摘,如今茶园里乌牛早、桂绿1号等品种亩产达100多公斤。“龙图村茶园实现零的突破,村民收入也节节攀升,县里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龙图村党支部书记潘佳明说,科技特派员覃榆茏手把手教出来的培土育茶法,使得该村石头缝里长出了“金叶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今年以来,忻城认真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引领作用,助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成效显著。

A  科技人才嫁接产业

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和来宾市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忻城县根据各乡镇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首批30个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项目。在自治区和来宾市选派的14名科技员的基础上,又从县里增选了16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与农民、企业对接,指导他们发展农业。

在科技“嫁接”的过程中,该县要求科技特派员不仅仅“下下乡、上上课”,还要分门别类,把科技特派员专业特长与项目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户、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协议书,满足乡村对技术的期盼,实现了科技人才的精准“嫁接”。

县委书记谢大研认为:“通过深化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使得奔赴12个乡镇32个贫困村的科技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科技与农民之间架起致富的桥梁,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两年来,该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共实施重点项目5项,引进外地优新品种15个,推广新技术18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个,定点帮扶基地14个,培训农民2052人次,带动1448户农户致富,技术服务覆盖桑蚕、金银花、肉牛饲养、大棚果蔬、茶叶、铁皮石斛等产业,深受农民和企业的欢迎。

B 示范带动农民增收

忻城县科技特派员下村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结合驻点村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园,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致富样板。

刘瑞鑫是自治区畜禽品种改良站派来的科技特派员,特长是畜牧养殖。育肥牛项目是忻城县重点培育的新产业之一,刘瑞鑫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指导范团村养殖大户樊献才建立了黄牛健康养殖示范基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实行品种改良、疫病防控统一管理,实现了年产肥牛1000头的目标。

忻城属大石山区,种桑养蚕是贫困户首选的致富项目,但小蚕容易发病,没技术的农户根本不敢养。对此,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下派到北更乡和遂意乡的科技特派员贾雪锋、陈枝每月三次进村传授养殖技术和察看小蚕长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指导养蚕示范户采取措施补救;坚持上门技术服务和电话联系的方式,提供养蚕新技术,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养蚕积极性。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北更乡和遂意乡建立了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6家,种桑养蚕带动了200多农户脱贫致富。

贾雪锋说:“特派的意义就是作示范、当杠杆,撬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C 制度化促进三大转变

县长李朝晖说:“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支农惠农的一项得力举措,我们不但要用好科技特派员,还要把这一举措制度化、长效化。”

如今,忻城县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了三大转变:一是由过去零散的间接的科技服务转变为全程的直接的科技服务,使农民群众学有师傅在身边,干有榜样在眼前。二是由过去单纯的技术指导转变为既重技术指导又注重利益捆绑,以往技术人员搞指导不计报酬,一方面忽视了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农民心里不踏实。现在忻城县的科技特派员都有年度工作经费,进村入户指导获得正当的报酬,有效地改变了以往科技服务中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三是由过去单纯的示范行为转变为稳定的长期的示范带动,做到人人发证(《科技特派员证》)、月月考察、年年考核。

目前,忻城县30名科技特派员已与30个农业服务点实现了对接,深入田间地头,蹲点驻户,开展农业科技“零距离”指导服务,做到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的活力。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