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私房美食全凭良心卖 出现问题维权难

朋友圈私房美食全凭良心卖 出现问题维权难

本报记者高源

这两年,在朋友圈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朋友圈里又出现了一种新型产品——“私房菜”,无论是面包、蛋糕、各种酱酸、卤制品,还是麻辣小龙虾等应有尽有。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这些自制食品的卖家基本没有食品行业的营业资质,但因为朋友圈里自制美食多是靠信任销售、口碑传播,因此有约六成的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并不担心美食安全。对此现象,市食药监局稽查分局相关负责人提醒:私人订制美食慎买,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可能遭遇维权难题。

朋友圈里“私房美食”刷屏

上周,朱女士的女儿要过2岁生日,因工作繁忙她没去蛋糕店,而是选择朋友圈里的微信下单。朱女士告诉记者,最开始看见朋友圈里在晒零食,就试着定了一份,此后她便迷上了朋友圈里的美食。“微信下单后,美食就会送上门,确实非常方便。”

家住城区刘家大堰的小刘也经常在朋友圈里订购美食。“比起工业化的量产食品,这种私人订制、上门送货更贴心。”小刘认为,朋友圈里的人基本上都互相认识,她相信朋友们亲身体验过后的评价,“毕竟这要真实得多”。

多数美食微商无经营许可证

婚后的梁艳(化名)在家专职做蛋糕,通过微信接受预定。“一般蛋糕店里6寸的生日蛋糕大概60元到100多元不等,但我卖的是170元,价格略贵,但没任何添加剂。”梁艳说,不少朋友现在都在帮忙宣传,做了一个月成交额已达15000元。

梁艳介绍,她并没有食品经营的相关证件,也没办理健康证,因为购买者都是朋友圈里的,所以她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直非常重视,“无论如何得对得起朋友们的信任!”随后,记者又询问了几个酱酸、蛋糕的私房菜经营者,除一家有实体店面的经营者表示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的许可证齐全外,其余均表示未办理相关证件。

记者发现,在朋友圈、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上发布的自制“私房美食”信息中,大部分商家除了标注产品简介外,都没有提供相关产品的标准号、配料等相关信息,也没有提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据悉,这些微商几乎都没有线下实体店,一般在自家厨房或者外面租房子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售卖自制食品的很多都是兼职,因为基本上零门槛、成本少,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做私房菜本来就规模小,要是出去租店铺就不划算了,没有场地证照也就拿不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房美食经营者说。

六成受访者称不担心美食安全

朋友圈“私房美食”大多数都强调美食自制、无任何添加剂、原料纯正无污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吊足了消费者的胃口。加上都是认识的朋友,不少人碍于面子都会成为这类食品的消费者。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接受采访的市民超过七成称自己的朋友圈中有人卖“私房美食”,三成左右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购买。

对于微信朋友圈中售卖食品的安全问题,六成受访者毫无防备,表示“不担心”。“都是熟人,知根知底的,有什么不放心的!”陈女士认为。

不过也有市民表达了担忧:消费者对于朋友圈里热销的美食材料来源、制作过程压根就不清楚,况且很多微商证照不全,出了问题难以溯源,这种无证照、买卖全凭良心的做法确实存在隐忧。

食药监局:私人订制美食需慎

记者从宜昌市食药监局稽查分局了解到,实体餐饮店需要达到很多条件:注册登记、领取《餐饮服务许可证》,厨房、经营场地都需要达到一定标准,从业人员需要取得健康证,配备食品安全管理员等。而朋友圈“私房菜”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餐饮服务许可证等食品经营资质,且大多数都没有实体店,销售的食品也是在家中制作,微信上的买卖双方都属于私下交易,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调查取证相当困难。

市食药监局稽查分局相关负责人提醒,市民通过微信进行消费,如果对方有真实的公司名称、具体地址,维权相对容易。如果只是朋友之间的买卖,那就属于私人交易,由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也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许可审核,一旦出现问题,店家如不予回应,消费者极有可能遭遇维权难题。因此,在购买朋友圈食品类商品时,最好选择有实体店、相关证件齐全,具有营业资质的商家。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