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匠之心

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匠之心 2016年5月9日 19:29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 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匠之心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正成为时代热词。

  什么是工匠精神?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匠人们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高级园艺师胡世勋把做盆景当成他生活的全部;品酒师徐姿静为了工作放弃了化妆和美食;朱红志的坚守让他成为古羌水磨漆艺的唯一传承人;而年纪轻轻的文小山在数控车床岗位上也保持了10年“零次品”的纪录。他们所代表的就是“工匠精神”——专业、坚持、踏实、精益求精。

  从这些大师级匠人们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素养。他们不仅仅将所从事的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更是当作一种事业追求,一种工作荣耀,一种生命守望。正是这份对职业的执着和坚守,让他们也享受着社会对他们的职业认同,以及工作本身带给他们的乐趣与荣耀。

  当下,“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强力迈进,如果人人都有“工匠精神”,“中国智造”“中国质造”自然就能更上一层楼。

  精益求精,所以独具匠心;因为坚持,所以精彩。

  守望百年

  古龙窑

  距成都市中心约43公里的天府新区永兴镇的丹土地村有座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老土窑,因依山势倾斜用土泥砖砌筑成,形状似龙俯卧,被人们称为“同治龙窑”,它是目前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民国以前仅有的六座龙窑之一。

  近年来,由于烧窑的地方少了,丹土地同治龙窑烧出来的产品常常供不应求,不少泡菜厂、豆瓣厂和酒厂及盆景经销商都来定点采购和定制生产。

  今年60岁的第三代窑厂传人、厂长周德才告诉记者:同治年间修建的老窑年代久远,因无法修缮已被废弃。目前生产的这座龙窑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仿造老窑建起来的。每到窑室开封,烧出来的坛坛罐罐就被早早接到消息的商家一抢而空。

  漫长的百余年里,丹土地村一直燃烧的炉窑记录着过去的辉煌。对于同治龙窑的未来,周德才满怀信心,他说:“如今,丹土地村的各类基础设施和条件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依我现在的身体,再干20年没有问题。以后我准备将孙子送进景德镇陶瓷学院专修陶瓷工艺,将来替我接管同治龙窑百年传承的烧窑技艺 。”

  品酒让她口中长出“茧子”

  感言:我干这行已经21年了。品酒这项工作其实很枯燥和繁琐,不能抽烟、酗酒、化妆、吃辛辣食物,让很多人都望而却步。而且培养周期很长,掌握基本功需要三至五年,达到相关机构认可的水平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我能坚持下来,既是源于内心的喜爱,也可能受到了一直在酒厂工作的父亲的影响。如今我自己也带徒弟了,希望能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国家首席白酒品酒师 徐姿静

  眼观其色,鼻闻其香,口尝其味——徐姿静用短短12个字介绍了自己的工作。这12个字背后,倾注着她21年的青春。

  5月3日,记者走进这位国家首席白酒品酒师的办公室,看到桌上堆满了装着白酒的瓶瓶罐罐,“隔壁库房还有一屋子酒等着品评呢!”

  20岁中专毕业进入剑南春酒厂,徐姿静就开始学习品酒:品尝原度酒并定级验收。

  “肯吃苦又肯学习。”师傅钟正玉这样评价她。21年下来,她已经同时拿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白酒评酒大师和中国酒业协会的首席白酒品酒师双料头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样的人,在全国不超过10个。

  “品酒,就是喝酒嘛!”常有爱喝白酒的朋友对徐姿静的工作表示欣羡,但背后的甘苦只有她自己知道。“原度酒有68度甚至70度,刺激性大,有时候一天200、300口酒尝下来,口腔黏膜、舌头边缘都要脱一层皮,半个月都只能喝冷稀饭。”徐姿静说,真正的品酒师,口腔得要多起几回“茧子”才算专业过关。

  此外,虽然这些酒都只是在口中“打个转”就要吐出来,但酒量不好仍然很容易醉倒。徐姿静说,自己在初学阶段就常常因为把握不好入口量“喝晕在酒坛边上”。日复一日地训练下来,如今她已经练就了“千杯不醉”的本领。

  即便熟练掌握了品酒技能,品酒师仍然面临各种禁令。“为了保持味觉和嗅觉的灵敏度,不能抽烟、不能化妆、不吃刺激食物,甚至不能酗酒。”徐姿静说,尽管身在四川,但口味辛辣的火锅自己一年吃不到5次。

  如今,徐姿静不仅要品酒定级,还要根据不同酒的特点进行勾兑调味,设计新的酒体。“虽然现在有理化数据分析,有一百多个指标控制,但是通过人口进行尝评仍然不可或缺。”徐姿静说,“什么味道,只有尝过了才知道。”

  川派盆景的“外科手术大师”

  感言:做盆景已经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养分,除了吃饭、睡觉,我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盆景以及与盆景有关的事情上。五十多年过去了,这份热情和爱好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常常会因为一个作品构思、一个名字的打磨而废寝忘食,虽然很累,但每当看到打磨好的作品,那种自豪感和满足感就油然而生。我很庆幸,自己这一辈子能找到一样让自己完全沉浸其中的事业。

  ——高级园艺师 胡世勋

  5月4日,74岁高龄的胡世勋,精神矍铄地出现在成都市温江区的一场电商活动上。一位老熟人开玩笑地问他:“胡老,准备什么时候退休呢?”胡世勋回答,“到我干不动为止!”

  胡世勋,被称为温江川派盆景圈的“国宝级”人物。他首创的罗汉松树桩大树造型、换根、换头、换天棚与无根嫁接、海棠梅花蟹爪枝的造型革新技术及斧劈石盆景加工技法,在国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

  2013年,他所在的三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获得“首批成都市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这也是成都市第一个盆景技能大师工作室。

  三邑园林位于温江生态大道路旁的12公顷园艺基地,凝聚着胡世勋的心血。每天,他都雷打不动地要到园子里走上一遍,爬上爬下地查看每一株植物的长势,“一天不看心里就不舒服,觉得缺点啥。”

  无根嫁接是胡世勋最为得意的技术之一。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罗汉松的资源比较稀缺,为了节省资源,胡世勋尝试把一株罗汉松切断,分成好几段,每一段重新栽培,成为一株新的罗汉松。但被切断的罗汉松,没有了根,埋土后很难存活。为此胡世勋刻苦钻研,尝试了多种方式,终于想出了一个“外科手术式”的办法,“把罗汉松的枝条贴在下面,慢慢结合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根。”

  在胡世勋看来,盆景的价值,不光是“手术”的价值,还是时间的价值。盆景生长的速度非常慢,从一株小苗开始打理,在整个生长的过程中,都得精心照顾,“花个几十年都很正常。”胡世勋说,在他的园子里,最老的盆景“生”于70年代。

  胡世勋说,要做好盆景,除了扎实的技术外,还要有高强度的创作意识和善于发现的宝贵品质。不管是韵律优美的古典诗词,还是山边地里的石块树根,都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有一次,他从一块废弃的红砖头上发现了灵感,把砖头加工后放在了创作的盆景中,并且取名为“夕阳好”,这件作品在一次盆景展览中获得了佳绩。

  当好钢铁装备的“铁裁缝”

  感言:曾经我是军人,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有军人的特性,不怕苦也自然是应该具备的。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只要自尊自强,人生的年华就会有光彩。我希望自己可以像焊条一样,尽管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绚丽的光彩,但它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真材实料。

  ——铆工 肖方远

  5月5日中午一点钟,青白江的室外气温已经飙升到30℃。成都焊研威达科技公司偌大的厂区里,几乎空无一人。

  在铆焊车间,一身厚实蓝色工装的肖方远,正趴在地面的一张钢板上,不停用尺子和笔勾勾画画。一张精细而复杂的设计图样,渐渐在这张钢板上清晰丰满起来。

  在业内,铆工被形象地称为“铁裁缝”,是金属构建施工中的指挥者。一套设备从图纸到成型,第一个工序就是把各种型材、板材按要求放样、下料后,其他工种才开始安装。

  成都焊研威达科技公司是国内焊接行业的龙头企业,其生产的滚轮架等核心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石油管道中,市场遍及国内外。生产一套滚轮架,通常需要至少130厘米厚的钢板作为原料,大型滚轮架所用钢板的重量更是以吨来计算,因此对“铁裁缝”们的手艺要求比一般施工更高,“哪怕有一块的尺寸精度不够,项目就有可能失败。”

  作为公司铆焊部铆工组组长,今年已经48岁的肖方远,所承担的正是为零部件画图以及切割等关键环节。“画线是第一道工序,一个地方错了,整个产品就报废了。”经粗略统计,每年经过肖方远画线、切割的钢材多达6000多吨。为了节约成本,他从不放过任何一块能利用的小料,总是拿着尺子东比西量。

  因为常年蹲在地上画线,他的腰椎已经受损,有时工作只能跪在钢板上完成。但身体状况并没有妨碍他全身心投入工作。

  前不久,公司接到一个特殊大单——为国内某石化公司生产用于焊接压力容器的滚轮架,需承重2000吨。这样的滚轮架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空白,其对精确度的要求和技术含量极高。

  从拿到图纸那一刻,肖方远几乎就没有休息过。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上班,仔细核对图纸上的各种技术参数,精确画线、指挥钢板吊装。最终,他在半个月内以“零误差”顺利完成了任务。

  就在去年4月,肖方远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业10年保持“零次品”纪录

  感言:我今年28岁,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想干点大动静。就现在而言,我还不知道最后能定义我职业生涯的高点到底是什么。所以,我只想把自己手里的活干好。无论生产什么产品,我都以“一次做好,做精品”的心态要求自己。我不敢自称大师,和一般人比,我可能只是更用心、更静心一点。

  ——数控车工技能大师 文小山

  5月4日下午2点左右,德阳东汽表面工程事业部车间里,文小山正站在数控车床旁,目不转睛地盯着机器里正在加工的喷嘴枪管。天气炎热,他的工装后背早已被汗水打湿。

  东汽表面工程事业部工会副主席宋玉梅告诉记者,文小山正生产的是超音速喷涂设备的二级喷嘴枪管。宋玉梅说,以往该喷嘴枪管一直是采购进口产品,单个售价要2000余元。又是易损件,设备使用高峰期几乎需要每天更换,成本十分高昂。但文小山靠着一股钻研劲,实现了自主生产。他生产的枪管使用寿命可与进口备件相当,仅此一项就为公司每年节省数十万元的采购成本。

  文小山的名气不止于此——21岁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工第二名,并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奖章;2014年,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小山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为四川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目前,他仍是德阳最年轻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而最让同事们津津乐道的,还有文小山从业10年一直保持的“零次品”纪录。“他不善言辞,但手上全是技术,心中满是主意。”同为企业高级技师的黄忠政,从技校开始就是文小山的好朋友。在他看来,“勤动手、爱琢磨”是文小山脱颖而出的关键,“读书时,他利用课余时间,把师傅工具箱里保存的两箱废旧刀具一点点加工刃磨,一磨就磨了800多把废旧刀具。”

  进入企业以后,文小山也是一有空就开始“琢磨新技术”。前不久,文小山刚为企业青工上了一堂技术分享课,分享的内容就是他自己新琢磨出来的弯管支承环薄壁加工技术。“薄壁加工容易变形,合格产品允许的工差范围为0.1毫米以内。”宋玉梅告诉记者,文小山自行设计了一套小设备,通过技术改良,目前生产的产品工差只有0.04毫米左右。

  在他的带领下,目前文小山技能大师工作室已聚集16名高级技工。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开展创新攻关项目40余项,涵盖了特种零部件加工、管道焊接技术、复杂零部件电镀、燃机热障涂层等众多关键技术领域。

  他让古羌水磨漆艺重生

  感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创新并不是推倒重来,还是要坚守一些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水磨漆技艺里的擦色、贴金、镶嵌、漆雕、堆漆等核心的技艺是机器代替不了的。如果全用机器做,只能做出一件工业品,而不是艺术品。

  ——北川水磨漆艺传承人 朱红志

  5月4日,在北川县安昌镇纳溪村北川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的创作室里,朱红志手执铁笔,正细心地在花瓶的银片上雕刻着荷花鸳鸯。在他手下,鸳鸯不仅栩栩如生,色彩还会随着角度不同而变化。

  朱红志,是北川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完整掌握北川水磨漆艺的唯一传承人。“水磨漆制作过程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要经历干燥、砂磨、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有的精品甚至上百道工序。”朱红志告诉记者,光是制作这么一对水磨漆鸳鸯花瓶,至少要花两个月。一些雕漆佳作甚至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朱红志17岁拜师学艺,当时一起拜师的有二十多人,现在只剩下朱红志还在坚持这门古老技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朱红志水磨漆家具厂毁于一旦,他30年收集整理的资料被深埋地下,这位羌族汉子一度萎靡不振。

  2009年,水磨漆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而朱红志也被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当地政府还在北川新县城专门设立了古羌水磨漆传习所。2013年,朱红志从银行贷款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如今在公司的厂房里,已经摆满各种水磨漆桌子、凳子、茶几等家具成品,表面光亮如镜,所绘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古羌水磨漆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朱红志说,他结合羌族民族绘画特色,广泛地与金石篆刻艺术、书法绘画艺术结合,丰富了水磨漆的内涵;创新了水磨漆的提炼精制方式,在原有红黑色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其他3种色彩。

  在朱红志的创作室里,还摆放着几包唐卡颜料,“我们需要向其他艺术学习,取各方所长。”朱红志说,为了拓宽市场,现在企业还在调整方向,生产一些普通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餐桌、茶几等生活用具。

分享到:

最新

热门

随机